13 June, 2009

眼淚要在心裡流


其實~~曾經~~有沒有一個募捐電視節目,能百分百擺脫一切探訪藝人慷慨的眼淚,兼「我覺得我地實在好幸福」「佢地真係好可憐」等突如其來的感觸,兼一把低沉得近乎飲泣的旁白聲線,兼淒慘催淚小提琴或胡琴墊底音樂~~缺少了以上元素,一個募捐電視節目就會少籌了錢嗎?我不知道,而實在又不會有科學數據讓我研究研究。

前陣子,看到一位已為人母的女藝人,到山區探訪窮困戶,不停見她對著孩子對著鏡頭邊說邊哭。如果我是那個孩子,見到這位千里迢迢來哭的姨姨,我只會想:姨姨~~原來~~似乎~~我真的很慘呀,你走了這麼遠的路來到我家,只是哭過不停......我要不要安慰你呢?譬如說:我知道我很苦,但有了你們的關懷和幫助,已較其他人好了,你知道嘛,世上一切都是相對的,你從比較富裕的地區,走來這個比較窮的地方,以你較佳的能力去幫助我這家比較慘的人,我現在已經較沒有得到你們幫助的人好了點,你不要哭呀,我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憐,其實我覺得自己挺幸福啊......

我當然明白感受是很難控制,我是個愛哭的人,少少感動,少少傷痛,少少委屈,也可以淚流滿面。當眼淚是屬於個人時,誰管你,愛哭便哭,又煩不著人。但當作為探訪大使,代表慈善機構探訪受助地區,並希望透過大眾傳媒,呼籲更多人去捐助、去行動時,眼淚便不是你個人的了。當你負起這個任務,表示你希望幫助這些人,但我懷疑對著一個受助者流眼淚,對他有甚麼幫助?還是只會令他愈加自憐?我又真的沒有見到在地的工作團隊在旁跟藝人一起哭喪呀,探訪藝人能否暫時抑壓你那同情悲憫之淚,稍後自用?

我不是有意挑剔,相反,我很欣賞藝人的付出和投入,而一個節目的剪輯,也不是藝人所能控制,只是作為觀眾的我,實在不想看到這些過份煽情、濫情的捐款節目,不要像'志雲飯局'般,眼淚像一個節目賣點,噢噢噢,看到了看到了,流出來了,睇完!

有心做善事的,就算沒看到同情的眼淚、沒聽到憐憫得過火的說話,若然看到當地情況,了解他人所需,相信依然很願意張開慷慨之手。

近期,多次看到奧比斯『童望之友』的宣傳海報,不知道是攝影師和宣傳人員的精心擺布,還是三姑神來之筆,偶然給攝影師拍下,後又被宣傳人員借題發揮之作,總之,很喜歡訊息帶出的那份歡欣和自然,唉,把我弄至在港鐵車廂內不得不強忍眼淚~~我就是那麼易哭!嘿,又不是對著鏡頭,懶管我啦!

05 June, 2009

不可放下那悲傷




六四二十周年,多本六四相關書籍面世,傳媒提早整個月製作六四專輯,加上幾位仁兄曲線激勵,今年群眾特別關心六四,出席晚會人數達二十萬,創近年新高,實在感動。

四點多跟友人已來到會場,頂著悶熱的天氣,在一旁聽了前學聯代表李蘭菊講述當晚的親身經歷,二十年裏說了無數次的情景,至今提起,她依然淚流滿面。她回憶起當時醫護人員硬拉她上救護車,跟她說:「同學,你上車吧,你一定要平安回香港,向全世界說出我們的政府究竟做了甚麼!」相信,每次憶述,如再次粗暴地撕開未癒合的傷口,是何等痛苦,但這班六四見證人,仍然堅持把所見所歷告知世人,我們豈能視而不見,甚至埋沒良心以詭辯去質疑、逃避事情的真相。

大會說「薪火相傳」說了十多年,但今年才有強烈的意願去實踐。明白未親歷過六四的年青人不會如我們這代,對六四有強烈的感情牽動,有時甚至認為,站在他們的位置,可以較抽離和理性的態度去檢視這件史實,或會得出更睿智的見解。但實在不能理解,在這個資訊發達、文明的世代,還是出現了一批讓我訝異的見解和論點?那扭曲的資訊從何而來?那偽客觀、自以為合邏輯的思考模式如何培養出來?

正因如此,今年,個人感性未減,卻多了理性,努力去溫習以往被遺忘的部分,盡力去了解以往被忽略的細節,希望自己在年青人中間叫「平反六四」時,多一份理直氣壯。

今年晚會,少了感傷,多了年青人注入的熱情。唱 Beyond 的抗戰二十年,跟友人也特別亢奮投入:



望有更多年青人,去了解、去討論、去擔起平反六四這件大事。